政协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会
关于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步伐,重构九龙城市新品质的建议 [来源:  更新时间:2019-08-19  文章录入:九龙坡政协  浏览量:773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加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的新目标。为此,我区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着力实现“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总愿景。

   一、九龙坡区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我区城市文化建设优势

1. 地理位置优越。九龙坡处于重庆主城西南部,山纵水绕,东城西乡,是联结成渝经济带的桥头堡,是重庆向西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区域,独特、重要的区位优势,彰显我区文化建设的巨大潜力。

2.文化资源丰富。一是兵工文化资源丰富。建设厂、铁马集团等抗战兵工重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兵工文化资源,建川博物馆建成投用初显我区抗战兵工文化建设成就。二是创意文化资源丰富。我区有1个国家级、15个市级文创基地。三是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走马民间故事、白市驿川剧、楹联文化、佛教文化等,建成有巴人博物馆、钢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博物馆群。四是创新文化资源丰富。我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15家,引进创建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市级、国家级高新技术平台82个。

3.领导高度重视。区委明确提出“九心归一.龙行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对九龙坡历史文化的溯源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我区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实力不强。文化产业缺乏科学规划,重点及特色亮点不够突出;龙头文化企业不足,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相对较低;文化企业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生态圈。

2. 文化品牌形象不突出。文化品牌建设缺乏体系,呈现碎片化;已有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足。

3. 文化营销体系不健全。营销渠道较为单一,社交媒体营销利用不足;缺乏针对市外、国外的外向性营销;跨部门之间文化营销合力不强,营销策划与统筹需进一步完善。

4. 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兵工文化资源需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整体打造;独具特色的龙文化、驿站文化、汉韵文化等应进一步充分利用;对历史名人、名人故居等宣传不够。

5.文化建设保障不足。一是文化投入偏低。人均文化事业费偏低,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二是人才支撑偏弱。文化专业人才欠缺。三是标志性设施缺乏。我区尚无剧院、美术馆、科技馆等大型文化设施。

二、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根据我区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对文化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文化、地标文化,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二是大力推动“文化+”。通过文化和其他传统行业以及新技术的结合,将文化融入实体经济,将文化植入产业、产品,讲好产品品牌故事,形成产业文化和产品文化,实现“文化+”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注重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将文化融于商贸、旅游、体育等产业中,利用现有场馆资源承接国际、国内重大商贸活动、文艺演出及重大体育赛事。

(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一是着力打造文化龙头,做强文化品牌。东城以半岛创意文化和兵工文化为引领,西城以铜罐驿及走马驿站文化、陶家汉韵文化、金凤田园文化等为依托打造小镇特色文化,形成东西呼应的文化体系。

二是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创建文化+城市。对九龙坡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因地制宜实施开发和利用,打造特色街区。同时,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相适宜的现代文化区,创建独具特色的文化+城市。

(三)准确定位城市文化,提升文化营销水平

一是发掘BSP因子。BSP是英文Best Selling Point的缩写是最佳卖点的意思。用在城市文化上,其核心原理是准确定位城市文化,从文化根脉和地理意义上发掘和创造城市的BSP,并展开营销。  

二是构建立体文化营销模式。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定位及不同的受众对象制定出不同的营销宣传方案;利用事件营销、新媒体营销等方式将实体城市和虚拟城市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记忆;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上推广九龙坡,扩大影响力。

(四)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丰富文化形态

一是多角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九龙坡特有的兵工、楹联、川剧、驿站等文化内涵和外沿,并深入研究、提炼和推广。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加大宣传力度。

二是多渠道挖掘创新文化元素。充分利用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创”基地城市建设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多渠道挖掘我区创新元素中的文化内涵,凸显“创新”“科技”“新型”等城市符号,将创新文化作为重构我区城市形象的重大路径。

(五)加大城市文化建设保障力度

一是建立城市文化评估制度。成立文化评估专家小组,对城市文化风貌、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等进行专业评估,促进文化建设专业化。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强扶持。同时增加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三是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培养引进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文艺创作领军人物、文化创意名家、文化企业家等,建立一支文化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