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会
深度挖掘利用抗战文化资源着力提升我区城市人文品质 [来源:  更新时间:2019-08-19  文章录入:九龙坡政协  浏览量:737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能够让城市发展更有品味,更有深度,更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陈敏尔书记要求:“各区县委书记要亲自抓本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研究和宣传工作,讲好本区县的故事,加强宣传推介”。

抗战文物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又是现代城市提升文化品质的资源宝库。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首都,是全国抗战遗址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九龙坡区共6处抗战遗址纳入保护利用,另有10余处未纳文物点。九龙坡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抗战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全区抗战遗址在全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含金量高、保护利用意义重大。

一、九龙坡区抗战文物资源现状

从保护现状和可供开发利用的现状看,目前我区抗战资源(详见图表),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一)较为成熟可着力打造资源

重庆建川博物馆。作为国保级的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开发的首期部分,以极短的时间即成网红之地,跃居重庆知名的抗战遗址考察旅游目的地。目前可供利用的防空洞尚有50个,总计面积达21001平方米。未来规划打造成中国首座“抗战兵工”特色博物馆聚落群和抗战文化一条街,可定位为我区抗战资源保护发展的桥头堡。

(二)有基础可供保护性开发资源

    市保级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目前为华岩寺海云楼。抗战时华岩寺为支援抗战,让出供国民政府经济部办公使用。经济部长翁文灏、次长潘宜之常住于此,主持资源委员会日常工作。

市保级冯玉祥旧居。又名抗倭楼。冯玉祥曾作《抗倭楼》诗一首而知名海外,现为后工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

区保级明诚中学旧址。包括现铜罐驿天主堂及周边旧楼群。由法国人始建于1898年,抗战时明诚中学迁入。是我市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教堂之一,可同时容纳1000人礼拜,具有近代革命史与宗教史研究的双重价值,全国罕见。

未定级点“国立”交通大学旧址。位于川美黄桷坪校区。自1942年10月起,国立交通大学总校在此历时6年。共有9系、2专修科、1电信研究所,师生近2000人。其中交大研究生、航空、造船工程系均发源于此,更从这里走出了20位院士。现存旧址建筑6座,约2000平方米,基本保持原貌。

(三)遗存基础差但文物价值潜力大的资源

区保级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编撰委员会档案库旧址。位于含谷镇崇兴村一处天然溶洞。抗战时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编撰委员会迁移于此办公,用作档案库历时五年,现闲置无用。

未定级点美军飞虎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含谷镇米高电梯有限公司内。为抗战时美军援华空战部队驻扎地,有司令部、机场等军用设施,对研究抗战军事史有重要意义,现为企业所用。

未定级点九龙铺机场旧址。位于黄桷坪九渡口港九码头。1946年毛泽东在此处下机,开启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也从此登机撤离重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现为火车南站码头和货场用地。

未定级点电台湾国际电台旧址。位于黄桷坪小湾社区一天然洞穴内。抗战时获取了众多重要情报,许多中国重要情报也由此处向世界传播。现洞穴封闭闲置,当年播音员仍健在。

(四)以抢救、保护、恢复、研究为主的资源

包括朱再明墓、蒋介石登渡行宫旧址、娄九军渡等。

二、保护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区抗战资源含金量高,但保护发展不平衡,利用程度非常低、社会知名度不高,普遍缺乏保护、甚至面临消亡。一是缺乏统一保护开发规划。近年来已有多处文物点因征地拆迁或自然灾害等原因消失损毁,文物保护形势严峻。一些单位和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事业发展重视不够,不能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二是抗战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示利用不够。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挖掘、研究不够深入,其宣传、传播影响力度不大,已建成的博物馆类型较为单一,展陈面窄,影响力小。全区仅有建川博物馆有一个馆对抗战文化进行展陈;明诚中学旧址,现仅对教徒开放,却无任何抗战主题的展览介绍。三是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制度体系不够完整。在引导社会参与、协调基本建设矛盾、做好社会文物监管、落实责任等方面较为薄弱。如冯玉祥旧居,产权属部队,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合理利用,也直接导致保护资金难以到位。四是抗战文化资源发展保障措施有待加强。全区抗战文化资源众多,需要业务指导、协调支持、发展管理的工作量大,而区文物管理人员仅6人,现有文博人才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科技保护、规划编制等专业人才匮乏。

三、关于深度挖掘保护九龙坡区抗战文物资源的建议

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造性,对其挖掘保护迫在眉睫。鉴于文物保护、挖掘、研究、运作、管理是一项环环相扣、效益叠加的系统工程,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特作如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抗战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门机构。由区政府牵头,区领导直接挂帅,成立区级“抗战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参与的工作机制,在资金和人员安排上予以保障。具体建议在现有的文物管理所基础上(全区唯一文博类事业单位),将抗战类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独立出来,新设立4-6名人员编制。前期可由文化、旅游、宣传等部门抽调专业人才。

(二)组织开展抗战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工作。对全区抗战遗址重新核查,并抓紧研究制定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方案,切实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形成数据资源库,全面掌握其保存状况和保护需求。一是开展现状保护,切实保护留存好遗址,为以后的修复、利用提供可能。二是开展抢救性保护,对部分“破败不堪、濒临倒塌”的遗址,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开展抢救性保护,并监督实施。三是开展申报工作,推动未定级点尽快升为区保、区保升级为市保、国保,通过国市区三级将所有遗址列入国家法律保护范畴。四是开展预防性保护研究,大力收集、整理、研究相关文史资料,保护、收集有关文物。五是开展保护宣传,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关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抗战资源的保护意识。

(三)多方筹措资金开展抗战文物保护利用

一是努力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借用国家基金力量。二是落实国家财政政策,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条例》规定,落实区镇级财政保护资金。三是探索产权流转,对非国有管理主体、资金缺乏的遗址,尝试通过基金征收方式纳入国有范畴,进行保护开发;牵涉到部队等机构的产权,积极向上级领导机构汇报,争取尽快理清我区遗址权属。四是探索建立区级国有“文旅产业开发公司”平台。前期以国有资本为主体,逐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不断整合全区抗战文化资源。

(四)因时制宜统筹打造抗战文物品牌项目

按照“有条件的先开发利用,条件差的先保护”的原则统筹实施抗战文物保护利用。一是借势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建川博物馆的品牌效应,将部分其他抗战资源注入其“抗战兵工”特色博物馆聚落群、抗战文化一条街等规划中,实现有机结合、整体打包。二是借力发展。借助市级更高平台进行宣传推介,主动融入全市或邻近如渝中、沙坪坝等区县的文旅产业发展线路中,实现区域联动。三是串联发展。根据我区抗战遗址分布特点,推动形成“沿江抗战文化圈”、“中梁山片区抗战文化圈”及“网红绿皮车抗战文化沿线游”(白市驿至菜园坝绿皮火车沿线)等主题“九龙坡抗战遗址一日游”等文旅项目。四是持续发展。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遗址创建国家A级景区,争取在一至二年内,打造几处“具有海内外广泛影响的文化窗口与历史名片”。并通过讲好抗战文化故事,开发延伸文化创意产品,组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青少年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